中式园林里,展现独一无二的当代水墨


(文章已获“一条艺术”授权
转载请联系原作者)






4月21日至7月5日,彭薇新展“有故事的房间”在北京南池子美术馆举办。这场展览,她既是艺术家,也是策展人,集中展示了近三年的“故事”系列新作,包括60幅绘画,20个动画短片。她的“故事”,来自日常生活、梦境、神话传说,甚至八卦和新闻,历史与当下杂糅在一起,现实和幻想在画中交错。

无论是过去在绣鞋、女体、长袍上作水墨画,还是如今化身“讲故事的人”,尝试做动画,她都在“用传统的方式,对抗传统”。

 

5月初,一条艺术与彭薇相约在中式园林空间中看展,也与她聊了聊新作、新展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需要故事,还拥有共同的故事?


1 混杂神话、传说和现实的故事


彭薇个展“有故事的房间”展览现场

南池子美术馆,2023



《节日3》(局部),2022

纸本设色

140×70cm


北京故宫旁,拐进一个胡同,就是南池子美术馆。踩着水中叠石进入庭院,才发现别有洞天,这是苏式园林的意趣和内敛。一方池水,四周游廊,错落有致的假山和草木交错。雕花窗棂框景,粉墙黛瓦,院角山石上的亭子,和彭薇画中的亭台楼阁相互呼应。

彭薇接受一条艺术采访

彭薇新展开幕后,好友们纷纷相约过来看展,大家在一起寒暄、拥抱。采访时,聊到有趣的地方,她会自己先笑起来,让你不禁好奇她接下来要讲什么。

这次做展览,她既是艺术家、也是策展人,第一次这样尝试。她爱读本雅明,展览的理念借自本雅明的小说集《讲故事的人》,分为“梦境”“旅程”“游戏和教学法”三个篇章。

 

书中,读者跟随主人公穿越时空与古代作家对话。彭薇的新作“故事”系列,也囊括了生活日常,梦境,神话传说,甚至八卦、新闻,古今中外的故事混杂,和小说呼应。她以绘画和动画交互叙事的形式,与观众交流。


《节日5》,2023

纸本设色

140×70cm


进入园子后,看到的第一组作品是“节日”系列,分别以中秋节、乞巧节、盂兰盆节、燃灯节等为主题。画中忙忙碌碌的人们进行着节日仪式,不时有神话和传说里的人物出现。

《节日4》(局部),2022

纸本设色

140×70cm


《节日3》(局部),2022

纸本设色

140×70cm


楼台里,女子飞过来点燃燃灯节的青铜灯;乞巧节时,少女在屋顶接露水,和恋人约会;其中夹杂着日常的片段,比如吵架、吃饭、送信……还会遭遇抢劫等意外。画中节日像是一个个神秘时空,在这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。

《节日5》,2023

纸本设色

140×70cm


描绘中秋节的这幅,受到鲁迅《故事新编》中嫦娥奔月故事的启发。后羿不再是射日的英雄,是只能猎到乌鸦的失意中年人;嫦娥因为嫌弃贫穷生活,吞下仙丹奔月。画面中还有乌鸦、捣药的玉兔,以及中秋祈求丰收的烧塔习俗。

《七个夜晚:第七夜》(局部),2019

水墨、麻纸

141×341cm


“节日”系列,延续了彭薇之前的作品《七个夜晚》,讲述不同空间里平行发生的故事。但不同的是,《七个夜晚》画的是梦境,而“节日”以及整个“故事”系列,画的是掺杂着魔幻的现实。

 

借助这些节日故事,她想表达特殊时刻,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,正如寓意团聚的节日,可能也有人正在经历艰难的时刻。而无论开心还是悲伤,人们总能在节日里找到慰藉。

2 建筑,故事发生发生的重要舞台


整个“故事”系列,建筑是故事最重要的舞台,塔、回廊、房间等等。因为她笔下的故事,很少有因果关系和连贯的情节,碎片式的故事段落,正好放入不同气氛的空间。

谈到为什么画建筑,彭薇说,“年轻时候,画一个建筑,可能就只是一个建筑,没啥特别的意义。到了现在,更想诉说什么,这个时候你就发现,诉说需要场域,而且它最好是一层一层的,仿佛推开一个门,还有下一个门。”
 

塔:纵向延伸的空间

“有故事的房间”展览现场
 

美术馆正厅,“塔”系列悬挂在空中,薄薄的宣纸,装裱在透明亚克力板中,却有着纪念碑式的厚重。

 

“塔是空间的叠加、故事的叠加,抑或是欲望的叠加、精神向度的叠加。在逐层向上的塔的空间中,现实、梦境、神话传说、圣经或佛教故事、人对生的感念或者对死亡的想象……有如碎片,被重构、拼合。”彭薇说道。

《塔7》(局部),2021

纸本设色

140×70cm


故事随着塔的层层堆叠,平行或递进地展开。彭薇就这么一层层画,她说,画第一层、第二层的时候,还会有草稿;越往上,故事越“飞”,比如,冲出塔的木船、快要压垮塔的大象....

《塔8》(局部),2021

纸本设色

140×70cm


最动人的是描述了死亡的“塔”。进入中年,她说自己到了“开始思考死亡的年纪了”。

 

故事从人物走进塔中开始,接着第二层是葬礼,第三层伏羲和女娲出现,一旁是墓葬壁画中常出现的接亡灵的马,另一旁是悲痛的逝者家人。她画的多是古代人,但讲述的是自古所有人都要经历的生死,极力描绘出一种平静的忧伤。

 

塔顶,一个形似她的人物,仿佛超然地俯视着正在发生的一切。
 

回廊:水平延展的空间



“有故事的房间”展览现场

拾阶而上到达二楼,一个更黑暗的空间里,悬挂着横幅作品“回廊”系列。

 

如果说《塔》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,那《回廊》就是悬疑小说。

《回廊6》(局部),2022

纸本设色

60×180cm


画中的回廊深处,隐藏着秘密,但是观者看不到全貌,只能从泄露的蛛丝马迹猜测故事的走向。几幕令人好奇的场景,倒下的女性和她的裙摆、杯盘狼藉,正在爬树的少女,她会是逃逸的凶手吗?

 

回廊两旁,站着人头鸟身的仙人,还有惊慌失措、欲言又止的旁观者。

《回廊8》局部


“回廊”系列延续自之前的“窥”系列,用窥探视角去特写故事隐秘的一角,去暗示、隐喻,以此窥视人的内心。她以这种窥探方式,结合水平方向延展的回廊空间,展开讲述。
 

“回廊这个建筑空间很特别,它由层层廊柱构成,有点像监狱。当你对自己的内心想法纠结的时候,你就像在内心的牢狱里游走。”
 

观展时,我们也如同画中人一样,穿梭在不同的房间里。现实和画境在展览中不断交叠,作品和空间形成了交互叙述。

 

作为策展人的彭薇,和展陈设计团队,也在展览建筑空间上做了特别设计,特意将美术馆二楼的开间,隔成不同房间,形成迂回的观展路线,与庭院的曲径通幽对应。他们还从画中建筑里提取了蓝色和绿色,作为展陈主色调。

 

她自我评价这次新展,“这次我好像做到了一个别人没有看过的,没有人做过的水墨展。”


3 “做艺术最好玩的地方,就是可以夹带私货”

创作新作的过程中,敦煌采风是启发彭薇的契机。“你看,敦煌壁画上的建筑,画得极其自由,两笔就是一座建筑,一个柱子、一片瓦就用一个颜色,蓝绿搭配。”

敦煌壁画第61窟五台山图局部,图中绘河北道镇州

莫高窟上百个洞窟的壁画,她看了又看,其中第61窟的“五台山图”,成为了她画建筑的重要参考。这幅壁画,如地图一样,纪实描绘了整个五台山的风貌,既有山峰,也有众多庙宇、城镇,还囊括了不少五台山的传说故事,刻画了当时人们的生活,如挑着扁担的货郎、樵夫,骑着马的行人,信息量非常大。

看壁画的时候,彭薇总会被构图、建筑图案、边边角角的小人物吸引,壁画所要表达的故事和用途,倒是被抛到了一边。“我一看就觉得,构图太好了,建筑画在这个山顶上,太神奇了……它们其实是为宗教故事服务的,但我完全不管,我就是典型的视觉动物。”


《有故事的房间22》,2021

纸本设色

34.5×42.5cm


《有故事的房间43》,2022

纸本设色

30×41cm


她还特别关注到,敦煌的画师们,经常“夹带自己的私货”。比如,有一位画师画了一只老鼠,而这与画面的故事并无关系。

 

“我也特别想用建筑,来搞点我自己的小心思。做艺术最好玩的地方,就是里面可以全是你的私货。”


《节日2》(局部),2022

纸本设色

140×70cm


在盂兰盆节的故事里,她特别嫁接了强盗,就出自“五百强盗成佛”的故事,还增加了酒后擅离职守的官兵,想让故事更有戏剧性和荒谬感。

 

她形容自己的创作就像“引文”写作,她借用古代的建筑、古人的形象,投射到现在,转化成故事。

 

她的故事,都是当代的,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在画古代的故事。

《千里江山》,2007

纸本水墨

85×155cm


《好事成双—26》,2016

水墨,绢

24×18×5cm


从最开始画石头、画长袍、画绢鞋,她就清楚知道,“其实,我只是从明清水墨画画册、古典服装图录,以及时装杂志上,挑选我喜欢的图式,用同样的材料,勾线、渲染、填色。这些不同的‘题材’、‘图式’,对我来说其实就是一件东西——‘现成品’。”


《Hi-Ne-Ni-有故事的房间2》,2021

麻纸水墨

70×34×34 cm

展览现场也有几件过去的代表作品,《Hi-Ne-Ni》,她把宣纸糊在模特上,画女性故事;《好事成双》,她把人物画在绢鞋里,这些绘画装置都与身体相关,代表她在场。

1 我们都需要故事

《有故事的房间20》,2021

纸本设色

20×70cm


“故事”系列里,还延展出20件动画作品《我们都需要故事》。

 

“我在很多小幅的绘画《有故事的房间》的基础上,做了动画‘我们都需要故事’系列,是一次拼合与搭建。我一直在玩这种拆了搭,搭了又拆的游戏。”
 

彭薇说自己过去非常讨厌用电子屏幕看画,就算再高清,也无法展现作品材料的质感、尺寸,给人的震撼。但是到了要做线上展览的时候,她不得不开始考虑,如何在屏幕里展现一幅画。她拿着作品去影棚拍摄,打出展厅的光线,设想画中人物都悬在空中,飞来飞去,想把脑中想象的展览拍出来。就这样,新的故事情节冒了出来。


《塔的晨昏》(片段),动画,2021

《塔的晨昏》是彭薇第一件动画作品,前后做了两年多,换了两三个制作者。最早只想做一座塔从无到有,再到崩塌消失的过程,后来加入了“人间一日”,塔内的房间会亮起灯,有行人从塔前走过,最后,画面回到一张白纸,一切就像一场梦。


 

每一个小动画,她都保留了初衷,最后都以一张画作为结尾。

 

动画里的人物都是“蠢蠢地动”,没有炫酷的特效,“我一开始就知道我在技术上超越不了其他动画艺术家,但是我要的是人物‘动’得有意思。”

 

《送别》里,一个平和的长镜头,能渲染出所有的事物都在离去的忧伤,影像表达了绘画未竟之意。

动画手稿

动画制作周期很长,剧本得不断修改,细节也在不断丰富,就连如何扔一片羽毛,才更有趣,都能让彭薇琢磨很久。而片子的所有剪辑、配乐都是彭薇来做,粗剪就在iPad上完成。

 

每完成一则小动画,她都会分享给朋友看,“看动画,比在手机里看画,有意思得多”,这是朋友们给她的反馈。她自己觉得,算是用自己的方式“对抗”了无处不在的屏幕,“至少和屏幕共存了”。

《讲故事的人》,影像,2022。四位讲故事的人分别是:以彭薇为形象的3D虚拟人,正在讲述关于展览和创作的理念;一具欧洲雕塑化身英国女作家伍尔夫,朗读她的代表作《一个自己的房间》;一件彭薇收藏的汉代陶俑,代表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,念着《胡笳⼗⼋拍》;青年演员淡淡糊,用西南方言讲述着年轻一代的苦恼和中年女性的焦虑。
 

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是《讲故事的人》。四屏影像同时播放,不同时代、年龄、国家的女性,跨越时空讲述自己的故事。

这件作品,很像故事结束,说书人登场谢幕。
 

讲故事的彭薇,也很喜欢看故事。当被问到业余爱看怎样的故事,我们本以为她会喜欢更意识流的作品,但她回答,其实更偏爱强情节、写实的作品,尤其喜欢美剧,像《国土安全》、《王冠》。聊起最近非常火的《继承之战》,她说就像身临现场,看着剧中人物争辩吵架,特别真实刺激。

 

采访快结束时,彭薇聊到画室里还在进行中的半张新作,她吸收了卡拉瓦乔的壁画《慈悲七行》和敦煌壁画的《福田经变》,想讲述一个让中西方观众都能找到共鸣的新故事。

 

“我所有的绘画、动画,我都在讲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事,生老病死,爱恨离愁,可能这些故事并没有那么阳光,那么开心。”彭薇说,“但是我们真的还是需要故事,而且肯定有共同的故事。”

 

“故事”系列,未完待续。


 

编辑:李凝玉

 

责编:叶荔

©️彭薇工作室